广西出“人才”啊。
我高中同班同学第1年考上了同济,觉得专业不好没有去上,第2年复读,考上了上海交大。结果没两年又给退学回来,考上了哈工大,我以为他的经历已经很传奇了,没想到还有这么多大佬。
唐尚珺这位老哥,名字挺好听。和我同一届的,也是2009年高考,钦州感觉复读风气确实挺浓厚的。出现好几个考霸,后面会说到。
唐大佬复读了十二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很多人都觉得,他在逃避现实。也有人说他是待在安全区舒适区里面。
我感到挺悲哀的,他家里经济很不好,寒门子弟啊,父亲2017年已经去世,据说老母亲今年74岁了,结果他还在坚持高考,不赚钱不养家也没结婚。这对于老人来说真的是很残酷!
他和我同一届高考,我都硕士毕业,工作好几年了。都不知道他家里人怎么想的,可能真的是拗不过他吧。
是不是越穷的地方,越容易出现这样的奇葩事呢?
其实广西对复读生或者是考上清华北大的奖励其实并不算高啊!当年我同学上了清华,但是我也没听说奖励有多丰厚啊,可能是人家太低调了?
反正我是无法理解这种执念的,他可能也不需要别人理解他。
看看他这十几年经历:
2009年,第一次高考,没到三本线。
2010年,第二次高考,高出三本线几十分。
2011年,第三次高考,刚过二本线。
2012年,第四次高考,本来可以去好二本但是志愿没填好。
2013年,第五次高考,报了北京的一所大学,但没有被录取。于是再次选择复读,并把目标定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4年,第六次高考,过了一本线,563分,考上西南政法大学。没去
2015年,第七次高考,考上了吉林大学(985),没去。
2016年,第八次高考,考得很好,625分,被中国政法大学录取,去上学了,但他父亲病重,他为了2万元复读。(同届人硕士毕业)
2017年,第九次高考,考砸了570分。他父亲去世。
2018年,第十次高考,考了619,没上中科大。
2019年,第十一次高考,考了646,被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录取,但放弃了。
2020年,还是没考上中科大,继续复读。
2021年,考了591分,更差。看样子这中科大估计得655以上才能上。再看看广西2009年到2021年,十三年高考报名人数及变化情况:
可以看到,这几年考生数量上升厉害,2021相比2012年,几乎翻倍。一本线也是水涨船高啊!
09年我们高考那一年,一本线507分,基本上了一本线就能上个211大学,但是这几年一本线变化不大,但是考550分都不一定能上211了。因为现在很多二本学校都变成一本了,一本线比我们以前是没有那么高的含金量。高考也内卷得很,竞争越来越大了!
所以,这哥们复读那么多年,竞争者多了,分数也越来越不值钱。最好的时候应该是2014,2015和2016年的,这时候竞争没那么大的,考生30万左右,但是他没有好好珍惜。
结果到了2019年,考生人数都46万了,考的分数很高646分,但是也就只上了一个重庆大学。2009年这个分数的话,肯定是能上中科大的。
他这样子,就算今年考上了中科大了,33岁+4=37岁了。
这年纪本科毕业,体制内进不去的了。打工?多大年纪还没工作经验呢!
可能做高考培训,会好一点吧!但可以早点做啊,何必等到现在?
我其实还挺佩服他这种心态的,不仅躺平了,还挖坑把自己埋起来了。
我刚看了他微博签名那段话,感觉挺心酸,高考成绩出来了,希望这次他能如愿。
很多人觉得复读是为了赚钱,其实根据报道他不仅不赚钱,还让家里人花了不少钱。
除了他,广西还有另外一个“人才“,也是钦州的好像,叫做吴善柳。
他参加了10次高考呢,2001年复读后考上了北京交通大学,三年后打游戏荒废学业而辍学。
2007年又再次复读。一共参加八次高考,七次都考上985,都是好学校,但他非清华不上!最好的一次上了北大医学院,他还是不去!!还好最终上岸。
吴善柳毕业时年纪就已经36岁,听说现在在河南郑州做了高中数学老师,广西人去外乡做高中老师,也许就是不太想回到家乡了,毕竟在家乡多年来成了笑柄。
其实他家里条件还不算特别差吧,父亲是小学副校长,母亲没啥固定工资,姐姐也是老师。家里人是不理解他的,但也是没办法。
他也不是考上重点大学就能赚奖励的,他妈说考上北大也没有什么奖励。这么多年复读,父母每个月还要给他几百块钱生活费呢,所以为了赚钱而去复读,没有什么依据。
也许人家就是想要有个清华学历吧,这是一种执念。不然做老师的话,读个普通本科就好了!
有些人就是不走寻常路,但最后又是无法逃离现实。
如果还有一次机会重来,他会不会当初的决定?觉得自己最美好的青春都在为高考而努力?
而我,再也不想经历第二次高考。
不得不说,我真的很俗,我读大学就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获得更好的生活。
但是我不知道他们这样坚持一个目标,是为了什么?
如果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其实早就可以达到了,为什么要等这么久?
“寒门再也难出贵子”,哪怕是奋斗高考十几年,出来之后也跟其他普通人没差。
考上不去,是否是不道德的行为?
问下大家,多次考上,但是又不去,是不是“占着茅坑不拉屎”,不道德的行为?
我觉得是。一方面是浪费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因为这两位考生,都有多次考上了不错的学校,但是却放弃了。在这种情况下的话,高校是没有补录制度的。
本来能上这个学校的人,最后就只能上另外一个学校了。那么在他们复读背后,就有十几个人考生,就因此没有办法上到自己理想的大学。
他们既然非某个大学不读的话,分数出来不达标,又何必填其他的志愿呢?复读的奖励是按照分数算的。也许是为了获得其他奖励。
不知道国家有没有政策,超过多少次考上而不去的人,就禁止再次考。
就像打新一样,中签后超过三次不充值,半年内禁止打新。
考了25次高考的“钉子户”
高考次数最多的还不是上面两位,还有一个大叔更厉害。
四川眉山的梁实,号称高考最牛钉子户,商人,被网友戏称为“中国第一铁脑壳”“中华第一考王”。
他自1983年起开始报名参加高考,至2021年已经参加过25次高考。目标是四川大学数学系,但好像每一次都考得不太好,一本线都难达到。
不过,这位大叔其实已经结婚生子了,他的小孩现在都在美国留学读研究生了,我觉得他挺成功的啦。
辽宁老人参加19次高考
55岁的康连喜在十几年前第一次以往届生的身份参加高考,到了2019年已经参加了19次高考。
他们都是年纪大的人,可能就是为了圆大学梦或者就是圆某一个目标吧,但是他们的人生并没有因为高考被耽误。
我们到底有没有必要硬碰硬,非要考上某一个大学呢?
我个人觉得,还是不要让自己太辛苦了吧。有些圈子真的很难融进去的。
我自己也曾经幻想过上清华北大之类的,后来知乎上多了,看到很多人说清北的学生,随便学学成绩都是八九十以上的,很多其他省份的那些考上来的人根本就跟不上。
所以我现在特别庆幸,还好我没有考到这么好的学校,不然我肯定挂科挂哭了。
他们这样坚守,也许是受到“沉没成本”的影响,这是经济学的一个概念。
沉没成本是指由于过去的决策已经发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是我排队打疫苗的,可能排了半个小时了还没到我,还不知道究竟还要继续排多少个小时,但是我想既然已经排了半个小时了,那我再忍忍,我今天一定要打上疫苗,于是继续排下去,最后居然排了5个小时,轮到我的时候,医生说疫苗没了。
我说我不管,我今天排了5个半钟了,我明天凌晨还继续来排队,我就不信打不上疫苗了。
我们在人生的重要关口,一定要多去尝试,为目标而努力奋斗,但是也要懂得去衡量,什么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我读研的时候,其实学校并不是很好,但是我同学里面有很多都是985本科毕业的,他们为什么来这么一所那么普通的学校读研?
心里肯定是不甘心的,但人的青春太宝贵了,我们都不愿意二战三战了。
试想一下,如果他们继续考研,其实也有可能会考上比较好的大学的研究生。
就要看自己怎么去取舍了,我同学他们研究生毕业之后,其实过得都比本科毕业时候要好,这就够了呀。
我们可能现在是站在圣人的视角去看待这个问题,所以比较清醒吧。
评论区惊现圣母,说这哥们状态很好,而我在秀优越~~~我就奇怪了,我可没秀百万年薪,豪车豪宅吧?对这件事我就不能有个态度了?而且我的语言描述方式,就很让人看着不爽吗?
看看人物最近对唐尚珺的采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