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5-5 现已经收录144条最新资讯!
奇趣事
推荐资讯
最新资讯
奇趣事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奇趣事 > 正文

还记得一年前郑州暴雨中那个“安全岛”饭店吗?如今他们怎么样了?

作者:aqi 来源: 日期:2025-5-5 人气:4 评论:0

在郑州经营饭店的谢红霞没想到,那场暴雨之夜中几个小小决断,让她和她的店在雨灾后收到了不少来自市民的感谢。

河南那场大雨中,位于郑东新区的庖丁堂饭店,是最早一批收留受灾群众歇脚、饮食的餐饮单位之一。雨灾最严重时,这家店一度收留了200多人同时饮食起居。在那一周时间里,它发挥了远超一家饭店所起的作用。

“那几天,饭店包间改成了能收留10个人躺卧休息的‘宿舍’,所有沙发拼到一起变成了临时的床,从不提供早饭的后厨师傅做起了一批又一批稀饭和茶叶蛋……能成为很多人短短几天里的‘安全岛’,即便现在回想起来,我们还是感到很荣幸。”回想那场大雨,谢红霞说道。

谢红霞手捧雨灾中受益群众送来的锦旗

纷乱雨夜中的一处“安全岛”

时间回到2021年7月21日上午,当时记者曾抵达郑州雨灾一线进行报道。在那个雨灾初期信息极度纷乱的时候,记者亲眼目睹了各种“郑州这些餐厅提供临时救助”“河南特大暴雨可用救援信息”在社交媒体中被迅速转发。

事后看来,这些一时间难以确认真实性和可靠性的名单,却在那个时刻成为了很多人的“救命稻草”。不少人焦急地拨打一个个压根不知道究竟能否接通的电话,寻找着暂时栖身之所。而“庖丁堂饭店”的名字,就一度成为郑州市郑东新区救援信息中的高频词。

庖丁堂饭店在“7·20”雨灾时的店门

“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要感叹一句,当时雨灾来得太突然了,几乎没有多少反应时间。仅仅几小时,大批受阻的外地旅客、无法返家的本地人,就已经处于急需援手的状态了。”谢红霞回忆道。

谢红霞还记得,去年7月20日下午,她一开始仅仅按照普通的“天气不好”处理饭店事务,于17点左右安排员工提早下班回家,并关闭门店。她没想到,几小时后的当天夜里,她的店将意外地承担起安置受雨灾影响群众的重任。

事实上,从很多亲历雨灾的郑州市民回忆来看,7月20日当天郑州全市很多人面对突如其来暴雨的态度,确实还没有后来的几天里那么紧张。这似乎能从当地应急响应的历程里找到些许端倪——今年1月,国务院成立的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调查组发布的调查报告指出,直到20日16:01气象部门发布第5次红色预警,郑州市才于16:30启动一级应急响应,但也没有按预案要求宣布进入紧急防汛期。

庖丁堂饭店的前台接待员石女士去年雨灾时在郑州东站做贵宾厅接待工作。她回忆道,去年7月20日下午,她和同事们一开始都没觉得这场雨会造成那么大伤害。“白天并没有听到什么预警信息,就当普通的一场暴雨看待的。直到当天晚上,我才在家中看到新闻,地铁5号线被淹了,很多地方人、车都困在水里。我觉得有些害怕,又觉得很不可思议。更晚些时候,我在网络上看到很多人在求助,有外地人,也有本地人,各种救援信息、避险安置点信息开始传播起来。”石女士说道。

平时总嚷嚷节约成本

那会儿却什么也顾不上了

石女士记忆中那天晚上的场景,与庖丁堂饭店老板娘谢红霞对那晚的记忆十分贴近。谢红霞告诉记者,去年7月20日夜间,她本已离开店里,但看到网络上开始以很快速度蔓延开来的求助信息,她坐不住了。

庖丁堂饭店位于郑东新区一处与快速路十分临近的路口,周围四通八达。谢红霞的直觉告诉她,应该有不少人来店里避雨,而这个时间会来店里避雨的,必然是无处可去、急需帮助的一批人。她拿起此时因暴雨已经信号不太好的手机,给店里值班的员工打电话。

“先开店门再说,有来避雨的,就请进来歇一歇。”谢红霞一边布置,一边将自家店面的地址和座机电话发布在朋友圈。然而没过多久,从员工的反馈中她发现,这场大雨并不是简单的“避一避雨就行”那么简单。

谢红霞在“7·20”雨灾时于朋友圈发布的消息

时钟划过7月21日凌晨,庖丁堂饭店的座机越发地连续响个不停。原来是谢红霞不到一个小时前在朋友圈发布的电话,已被很多人转发,并被很多仍在雨中的人视为希望所在。据当时在店里值班的庖丁堂饭店运营总监何景瑞回忆,到了21日凌晨1点,电话已经没有不响的时候,越来越多的人涌了过来。凌晨3点,甚至连附近的地铁工作人员都带着一脸焦急和疲惫,赶来歇脚。

何景瑞一问之下得知,很多人的情况远非暂避一夜可以解决。有的人无法抵达预约的酒店,有的人私家车完全进水抛锚,有的人在赶路中得知火车和航班被取消,一时彷徨无策。被这种焦躁的情绪感染,何景瑞赶忙向老板娘请示该如何做。

“至少今夜到明天白天,让来的人能有块地方躺下睡觉,能吃上热乎的饭,有热水洗漱和饮用,就这么简单。而且尽量做好店里一时开不了门,这种免费招待会持续好几天的准备。”谢红霞如是说道。

后来回想起来,庖丁堂饭店的很多员工都对老板娘的果断竖起拇指。“我们毕竟是营利性餐饮企业,平日里听惯了老板念叨如何节约成本,如何保养好店内财物。而那个暴雨的夜里,这些话再也不曾听见有人提起过。我们后来跟老板娘开玩笑说,那时可真是豁出去了,什么都不顾了。”何景瑞笑着回忆道。

就这样,庖丁堂饭店俨然成了这一刻的“安全岛屿”。21日上午10点多,来避险的人已经达到了200多人。大伙儿分散在饭店的大堂和14个包间里,有的睡在沙发或几把椅子拼成的“床”上,有的吃着这家原本没有早餐业务的饭店提供的炒米饭、稀饭、茶鸡蛋和饺子。

庖丁堂饭店在“7·20”雨灾中给收留的群众盛饭

谢红霞回忆说,这样的救助持续了将近一周。有的人第二天就离开了,而有些来自外地、暂时无法离开郑州的人则待了两三天,才等到火车或长途客车逐渐恢复,陆续订票离开。

“来避险的客人都非常有礼貌,不想给我们添太多麻烦,只要稍微有去处,就会一边道谢一边离开。有不少人提出要付些费用,但我们都婉言拒绝了。还有些来旅游的大学生,主动当起了志愿者,帮助我们提水送药、引导客人、记录信息,真的很棒。”时至今日,一提起当时短短几日里的感人场面,谢红霞和何景瑞两人都仿佛事情发生在不久前一样,清晰地道出个中细节。

一家五口在雨灾中来到庖丁堂饭店避险(中间身穿绿衣服者为谢红霞)

没想到有这么多人记得我们做的事

“给女儿做个好榜样”

这一年,谢红霞的工作和生活也悄然发生了一些改变。她的庖丁堂饭店从原来的郑州市郑东新区,迁址到郑州市金水区重新开张。她告诉记者,选择更换店址,有店面租金、客流等多方原因,而这一年来最大的惊喜,则是时不时有客人对她说,记得这家饭店在雨灾中做过的事。

庖丁堂饭店

“一年来,经常有客人在点餐、结账时,向我们的服务员悄悄问道‘你们是不是雨灾时参与安置、救助老百姓的那家饭店’。他们有的是在媒体平台、短视频平台上看过相关报道,有的是听我们的熟客介绍我们店时顺便说到的,还有的则可能是脑海中还残留着当时纷纷乱乱救助信息中我们店的名称。”谢红霞说,每当遇到这种情形时,她都会非常开心。

“我们从郑东新区搬往金水区新店址前夕,一个来自郑州市陈庄村的客人来吃饭,夸我们说‘你们真是没给河南丢脸’还表示自己要请别人吃饭时,会首先想到我们这里。”谢红霞表示,听到这些话时心里暖烘烘的。

前文所述的庖丁堂饭店前台接待员石女士,在去年年底入职庖丁堂饭店前,就曾经听说过这家饭店救助有困难群众的事迹。“来这里工作前,我就在抖音上刷到过老板娘在雨灾中帮助了很多人的事情,这引起了我对这里的好感。在这家饭店上岗后,偶尔听到客人们谈起当时的事情,我也觉得很自豪。这些事真的让我觉得,只要做好事,就不怕没有人记住你。”石女士说道。

回顾参与救助的经历,如今的谢红霞有了更多想法。“我和一些餐饮行业内的人士聊天时,有很多人提到过做好事的‘引领效应’,称赞我们当时反应迅速,做了好榜样。回头细想,好像确实如此。我感觉当有人做一件好事时,往往也会带动身边的人,特别是和你一个行业、条件差不多的人纷纷参与。所以说做好事还是要往前赶、尽快做!”谢红霞说道。

谢红霞的女儿(左二)在雨灾期间协助派发饭食

“我有个女儿,经常会来店里玩。去年雨灾我们做救助时,我有意识地让女儿在旁边看着,有时还让她帮忙跑跑腿,分发盒饭。我想,哪怕从父母这个角度来说,做这些事也是给孩子树立榜样了。”谢红霞说道,“有一次媒体来采访,我女儿对记者说‘妈妈一直跟我说,要做好事’那一刻我很欣慰。我想,热心人越多,我们面对灾害就越有底气。”

津云新闻记者 侯沐伟 刘畅 发自河南郑州

    标签:
    评论信息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