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黄金周过去三天了,各地旅游数据纷纷出炉。中国旅游局局长分析了今年的境内外旅游市场,其中谈到了提振消费意愿的问题。今天我就站在个人角度聊一聊这个话题。
经济的恢复不单单是供给侧,还有需求侧。在全国各地疫情多点爆发的时段,面对旅游出行,各地表现出不一样的出行意愿和消费意愿。一个人的消费意愿,包括文旅消费这一类精神与物质双重消费,是受多重因素制约的。
当因为疫情管控,老板让员工倒休,或者居家静默,并且无限期,每一个有“贷”的人或者有那么几个要倚仗你吃饭的人,静默中,心不急?今年某一线城市静默期正好与中秋前后重合,每(两)天只能放一人出去买菜,满大街大多关门,连保安都说“大有春节气象”。儿时,你一定做过进水出水池的数字题,现在问:进水口关,常开出水口,问多久水池的水流干?这边上还有人冲你喊话:你怎么不提升消费意愿呢?
当老百姓从个人角度,对疫情未来走向判断不清的情况下,更多地倾向于保守消费,首先先保证日常的刚性支出,即吃穿住用,非必要的情况下,对“行”的选项有所考虑:出行是否能够安全按时回来,回来是否需要隔离,隔离是居家还是酒店隔离,是否会影响留守的家人,隔离是否会影响工作和学习等等,多重不确定因素的叠加,让老百姓在出行上有所犹豫。而疫情除了直接影响老百姓的生活,还影响着工作和行业发展。
今年部分城市的部分地区政府发放消费券,鼓励老百姓消费,但是反应平平。这种“反应”对应的市场回馈,再次动摇了老百姓消费积极性,得出来的结论是整体性消费疲软。倒反而是另一块市场——老年市场在平稳上扬。可以想象,退休人员有稳定的退休收入,而自由职业者或民企打工人员,频繁地因为疫情停滞,正常的经营被完全打乱。
因此,老年人每天会接到很多的推销电话(当然也包括诈骗电话),他们的生活方式本就是居家、较少出行,退休收入保持平稳。消费的平稳,意味着其储蓄余额反而在稳步上升,这就被很多以老年人作为目标市场的企业有了较大机会。而老年人也“不负众望”,确实成为了拉动消费的银发主力,像电视购物、保健品市场都紧盯老年人。
为什么老年人有较强的消费欲望,并且还会参与流行消费呢?
第一,希望享受晚年闲暇生活,不负韶华。
第二,没有大额且长期的支出负担。
第三,有较稳定的收入来源。
不论疫情与否,改变不了自己退休的收入,高不了也低不了。在疫情走向仍尚不明朗,随时会导致经济停滞的当下,这个特点变得极具优势。而这正是在职人员和年轻人痛苦的地方——积蓄有限,收入来源不定,甚至面临着行业出局,又不愿意仅仅为了物质生活放弃精神生活的享受,却又不得已让自己个性化生活方式刹车。当下90后,有不少在不同程度地啃老。
我国能够保持全世界经济稳定增长,与我们多年来,是一个储蓄大国的特质是分不开的。虽然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居安思危的理念,但在某种程度下,充沛的银行储蓄确实稳定了波动的经济生活。但凡事总有个度,当老百姓心里对未来收入没有积极预期的时候,提振消费还是有所顾忌的。
我们相信疫情终会过去,但仅仅为了应对未来几年的经济生活,绝对不是每一个想要发展的人们的想法。如果每个家庭、每个人都拥有充足的医疗保障、养老保障体系,手中的积蓄可以稳定增值,足以应对未来几十年更为长期的生活风险,无需Z府鼓励、无需部分行业拉动全国经济,甚至无需大规模的减税降费,老百姓自然有底气消费,进退自如。当你退休以后每个月领1万元,一直领到终身,最多“不会”消费,但你会没有消费意愿吗?一些欧洲发达国家,周末不上班、平时不加班,除了文化使然,就是国家有充分的福利保障,当然国情不同,我们都不能指望与发达国家迅速看齐,那不现实,就得我们自己有居安思危的规划,着眼当下,还要立足长远——因为每个人都是有“长远”的。习惯低头看脚后,就不再愿意抬头看路了。永远在应急。脚踏实地从来不是仅指眼前。
在如履薄冰的当下和未来,用保险来加固自己的家庭后方,以应对包括疫情在内的各种人生重大经济损失,人寿保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要有足够地保驾护航,才可以加大马力,放心前行。@祺道馆的保险哲学#消费##保险##未来#喜欢,请点赞/关注;不赞同,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