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加班文化一直盛行,996几乎是普遍性,标配性的。
对比欧美等发达国家,中国的加班现象确实是挺严重的。其实不止一直被吐槽加班过度的互联网行业,房地产行业,咱们除去国企看看这遍地的餐馆,超市,零售业,文娱,民营医疗教育等,哪一行不是996地卷着?
加班,对于中国职场人来说,已然是家常便饭。甚至对一些责任心高,积极主动意识强的人来讲,不加班反倒觉得对不起公司的培育,上司的栽培。对个人工作时间设定无上限,天天加班不加薪十分心安理得。
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职场文化?为什么加班现象普遍而严重?
加班文化的形成有其历史背景
不是欧美等国家不加班,而是各国工业化进程不一样。欧美先辈们996血汗工厂还少么?想想那些国家曾经的雇佣童工历史,想想美洲曾经的奴隶政策,还有华尔街那响亮的“金钱永不休眠”口号,以及马克思的那句:“资本主义来到人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资本主义为了积累更多的原始资本,不但压榨劳动力,还不断的抢掠殖民地资源,把他们近乎免费的劳动力和原始资料抢夺过来,生产加工成工业品,再倾销回去,从而赚的盆满钵满。而在欧美资本通过抢掠积累财富的历史阶段,中国还是个被殖民者,被掠夺者,被倾销者。
整个世界被列强以殖民地的形式瓜分,因为分赃不均,也因为重复出现的产能过剩导致的经济危机,连续爆发了两次世界大战。国家之间互相开炮抢夺殖民地,通过军工产业链消化国内过剩产能,并掠夺其他国家的科技,人才,财富等资源。一些人口被消灭,世界资源得到重新分配,打赢得拿到更多,输得则失去了军事,政治和经济主导权,只能依靠着原有的工业基础一点点从头再来,德日二国便是这种典型。
再然后就是发达国家通过工业的先发优势,资本积累,技术壁垒等优势,开始收割羊毛了。并把一些低端的,污染环境的,劳动密集的产业链往这些战败国或贫困国家转移。人家留一些附加值高的,可以躺赢的产业。比如说美国用一架飞机换中国一亿件的确凉衬衫。这种情况说白了就是人家用1个工时的劳动价值换你10000个工时的劳动价值,这就是高附加值产业与低附加值产业的区别,在后发国家,劳动力是不值钱的。
回想近代中国社会刚被敲开国门那会儿,西方工业列强来到中国投资办厂,看中的就是这里庞大的人口和廉价的土地。那时候的人口有的是力气,缺的是底气。说得粗暴点,那些劳动力只求管饱就可以让你随意剥削剩余价值,大清战败后土地更是可以近乎免费出让给你开工厂。后来新中国成立,到了改革开放的时间节点,中国的优势仍是人口和土地资源。与最初的时候其实差别并不大,所不同的只是生命安全和收入保障有了底线。
改开之后十多年,我国经济结构主要是外循环,出口依赖度非常高。因为我们要挣外汇买设备和技术,要从农业国转型为工业国,我们需要挣世界货币美元,一点点积累着参与到全球化贸易之中去。我们还要吸引外资在国内发展工业,给国民提供就业和收入,要通过工业化推进城市化,要提高产能解放生产力,要给国民居民提供丰富的工业品以提高其生活水平。
每个国家工业化起步,都是作为一个生产国开始的。而生产国的本身就容易出现产能过剩,资本逐利,有利润就会扎堆进入,然后迅速把某一行业利润率干到最低。生产企业要获得市场,就要不断提高产能提前出货,同时使劲压低成本保障利润,甚至还要省下一些钱搞搞研发,为自己后续发展留一点余地,增加一些技术支撑。这种情况下,整个社会环境能不极致压榨?能不996抢跑么?
中国低端产业链的对手很多,要想靠后发优势抢跑海外市场,就要通过成本优势干掉国外实体,这样我们才能有饭吃。不然这些企业倒下了,国民就业和收入怎么办?国家工业化发展怎么办?干不死国外实业,我们自己就会越来越弱,国民生活就会越来越难过,不排除会再次沦落到清朝刚被炮火轰开那时候的近乎免费的劳力,甚至说是奴隶待遇。现在对比下越南,缅甸,以及非洲的劳动力薪资水平就能知道了。
所以,我们不能后退,只能冲刺前行。现在就特别能理解我国那位领导人曾经说过的那句话:“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中国靠着这股劲和信念一天天发展起来,国民收入慢慢增加,国内消费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释放,居民压抑的需求开始爆发。但那个时候还是日韩企业的天下,我们国民消费大头都被日韩拿走了。到了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海外市场全面对中国开放,我们又迎来了一波市场红利。
在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历史阶段,先是一些人从国家手中分到国企改革变民企这块优质蛋糕,又得到国家信贷红利支持,同时碰上海外市场全面对中开放的红利期,在中国财富蛋糕越做越大的过程中拿到更多。最终财富暴涨,实现人生跃级,成了先富的那批人。底层民众虽没有多少资产获利,但也跟着分了不少汤羹,因为整个社会的财富是增加的,个人获得的财富也随之而增长。
人们的收入预期和消费预期提升,对未来越来越乐观。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进入人们的生活,人们的欲望也被成倍放大。尤其是看到那么多的成功案例,一些普通人下海卖茶叶蛋,卖瓜子(瓜子大王的故事大家可以搜下),甚至收废品都能发财变成富豪,还有一些人开小餐馆,小卖部都能丰衣足食,初始放开的市场经济让人们觉得财富的获取是如此容易。
各种成功学,励志故事泛滥,只要肯吃苦,就能发达致富充斥着人们的思维意识。加上儒家文化圈的影响,我们国人过去就有卷的历史,古代社会人要发达只有两条路——死读书入仕则优,上战场杀敌立功。统治阶级通过开放这两个阶级跨越通道,把中国读书人和武力值高的人士给锁死了。这些社会精英人群要么卷死考公务员,要么提着脑袋上战场。所以说,中国人民勤奋刻苦,敢拼敢博,那也不是瞎话。到了现代我们仍以体制内工作为荣,到了商场上也想通过刻苦加班拼个一官半职,走向管理岗位。
中国很多企业在这个时期也处于扩张期,的确给了人们很多机会。尤其是互联网行业红利在中国爆发,诞生出很多关联产业,出现很多新形式的致富平台,新的交易模式成就了新一批的富裕阶层。
和互联网行业一样突出的是房地产行业,得益于中国城镇化进程和人口红利,该行业处于疯狂扩张周期内。行内的房产人只要肯加班,敢拼命熬夜奉献,就能迅速走向管理岗位,被派去开拓新的项目。
前几年一些房产集团公司制定标准化工作流程,要求从拿地到开盘必须在3个月内完成。比常规流程要提前3-5个月,为的就是抢跑竞品,提前拿下市场客户。这中间包含了土地获取,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取得相关证件,建筑施工达到开售条件,营销蓄客,正式开盘等多个人力集中环节,没有一个环节不是疯狂加班推进的。
尤其是营销蓄客,因为时间短,搞的都是人海战术,使劲上人拉客,摸排式地推,集中性爆破。那个时候派发个宣传单能搞得满大街都是人(行内称作小蜜蜂,勤劳小蜜蜂嗡嗡嗡)。所以说房地产是妥妥的劳力密集型行业,常说的高速周转都不太准确,简直是飞速周转,项目推进中把人当驴使那种。
但挡不住那个阶段房子销售量价齐升,很多盘实现了开盘日清的神话,打工一族奖金也是拿到手软,职位晋升也快。
这里说的房地产行业只是一个典型代表,它的周转模式能深刻体现出这些年国内企业在投资扩张,堆人逐利的癫狂状态。
低端产业链特征决定了内卷不可避免
低端产业链的特征是劳动密集,利润低,产品可替代性强,投资门槛低等。
劳动密集指这些产业主要靠人力支撑,企业运营的主要成本就是人的工资。为了提高利润,自然会在人力上下功夫。比如说一个岗位雇佣一个月,搞个996干两个人的活,就可以节省一倍的人力成本,最终通过价格优势抢跑竞争对手。
而产品可替代性强和投资门槛低又加剧了这种劳工压榨程度。因为有钱就能投资这种产业,只要有利润,资本就一哄而上,直至饱和。在饱和状态下,内卷就是获取利润的唯一途径。比如说大家都是生产袜子的,这个时候谁是奋斗逼,敢于极限压制成本,压榨劳力,谁就能提取更多的劳动力剩余价值作为利润。
过去几十年直至今天,我国的经济结构一直是投资比例大于消费比例,这里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国人即没钱也没时间。
没钱的原因很简单,你只会生产袜子,肯定没有会生产飞机的人家有钱。而且人家是有过强盗经历的,财富积累了几百年了。你这一穷二白又是刚被抢被打过的,除了嗷嗷待哺的人口和贫瘠的土地一无所有,才开始生产销售了几天袜子,能指望你有多大消费力?
还有个原因就是国家挣的钱多数用来投资了。比如说到国外买设备,在国内搞交通,建水利,发展能源等。在过去几十年,我们基建领域成绩斐然,高铁里程,公路里程,港口吞吐量等多个指标跃居世界第一。建设了港珠澳大桥,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等多个超级工程,被世界冠以“基建狂魔”称号。正是有了这些基础建设,才吸引到更多资本在中国投资开厂,给国民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推进工业化的同时保障国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升。
我们可以把国家看成一个公司,这个时候公司挣的钱,也就是所有员工创造的利润并没有给员工发红包提高福利,而是拿去扩张搞基地建设了。基地建设搞好了,硬件提升了,就可以吸引来更多的合伙人一起办厂开拓市场。
至于这“公司”是怎么把员工剩余价值给拿去搞硬件建设的,就和土地财政下的房地产行业相关联了。一个家庭奋斗几十年攒够了6个鼓鼓的钱包,全掏干净付了房子首付,买了一张房产证,相当于换了一张进城门票,终于可以享受到城里的医疗教育社保公共设施服务了。代价是未来30年的收入还要每个月交给银行,银行把钱贷给开发商,开发商把钱上缴给地方政府买土地,地方政府拿到钱搞基础建设,基础建设搞好了,人们房子周边硬件配套更好了,房价又高了,更多的人买房······
房价的畸形实际上就是国家为追求国内基础建设快赶大上,提前透支全社会的财富造成的。这个财富不单指货币,指的是劳动力以及未来的劳动时间。
好比蜡笔小新的爸爸买了一套房,房贷要还30年,这30年要交的房贷,就是小新它爸30年的劳动力或者说劳动时间的预付。
小新爸为啥喜欢加班呢?因为想要提前兑付啊。在这些买房人的观念里,加班可以升职,升职可以加薪,加薪就是单位劳动时间变值钱了,就可以提前兑付预支的劳动时间了。
按照曹德旺的说法,我国实际有购买力的消费人口只有2亿人,也就是只有这个2亿人“有钱有消费力”,剩余的12亿人,集中在低端产业链上,即没钱也没时间,除了生活必需品,基本不消费的。
可这2亿人里很大的一部分都是靠工作时长换来的可支配收入,“有钱”却“没时间”。整体算下来,只有极少的人口有钱有时间,可是他们又不喜欢国内的“袜子”,都跑到国外扫货去了,他们喜欢的是进口商品。
所以说,国内产业结构偏低端的情况下,我们的国内消费力会长久的跟不上啊。
消费力跟不上会有什么坏处呢?对于一些国内企业来说,消费需求少,就是客户少,客户这么少只有卷起来才能存活。因为蛋糕不够分,不卷怎么抢蛋糕?这就又进一步压榨了劳工时间,需求更少了,消费力更萎靡了。
产业升级的堵点。
产业链升级的核心堵点就在消费需求不足上。
产业升级有两个前提,一个是资本投入,一个是消费需求。
有人投入资本搞研发,研发出来的新一代产品通常性能略差且价格高昂,要能推广开就需要“第一批吃螃蟹的人”,也就是要有消费支撑。有了消费市场,才能有回款刺激资本继续投入升级改善,再打入市场争取更多地使用客户,直至投入量产,引爆市场。
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要有钱还得有时间。根据前面的分析来看,我们这类人群基数太小了,不管有钱没钱反正都没时间,没有时间怎么去吃螃蟹?
那么怎么培育消费和引导资本呢?
引导资本好说,国家拿钱,带头研发,舆论配合,政策倾斜······集中力量办大事,一向是我国的强项。国家领头先干,把初级的东西搞出来再引入民间力量。这就和美国军方搞出计算机一样,刚开始是军用的,后来给民企发挥之后,引爆了计算机革命,带来了互联网时代。
但是想要打通消费需求这块,需要时间,是目前产业升级的核心堵点。所有的研发成果最终一定要投入市场靠消费来消化的。就算前期有国家财政补贴,民企可以赔本入场,但这并非长久之计。
研发升级不能指望国家一手抓,国家财政大头也不能全砸到研发上。因为研发费时费钱却不一定能取得成效,也就是投入多却不一定有回报,试错成本极高。我国老龄少子化已经近在眼前,国内社会负担的人数越来越多,社会劳动贡献的人数越来越少。
作为一个国家,其国防军队,城市警察,消防领域,公务员人口等支出是固定成本,这类人数也是趋于稳定的。那么企业可雇佣的人数就会减少,创造的税基进一步减少,财政收入会持续下滑,加上防疫支出,养老支出等都需要财政发力支持。这个时候全靠国家搞研发不现实,还是得靠民企发力。
但是国内垄断性资源都在国企手里,民企利润相对有限,尤其是实体制造业,卷的利润很薄。这些企业一旦卷到实在受不了的时候,多数老板们不会想着去研发升级而是直接自我了断,撂挑子不干了,关门大吉。这里的根本性原因还是需求不足,动不动就产能过剩,利润薄的够呛,除了压成本出货,根本没有花大钱去研发升级的动力,低端产业链就这尿性。
大家想想每个新兴产业进入市场,是不是都是前期研发升级多?那是因为市场还很大,升级了就能甩开对手,通过建立技术壁垒,拿到行业头把交椅。只是到了后来,大家你抄我我抄你,壁垒被打破,产品开始严重同质化,加上消费市场也已经饱和了,大家都没有升级的动力,就开始打价格战了。一起卷起来压成本,搞996,谁剥削的厉害就能把成本摁下去,价格优势就出来了。
说到底,利润高,消费需求大,才是促使民间资本投入研发升级的关键。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下我们的全业态产业链,有其明显的优势,那就是生产力强悍。
哈佛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在国家层面上,“竞争力”的唯一意义就是国家生产力。
在生产产业链条上,大而全的优势要大于高精尖。
我国产业链的特征是大而全,包含了39个工业大类,191个工业种类,525个工业小类。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假设一家制造商想要生产某种商品,并不是特别要求质量一定是顶尖的话,完成配套工作在中国半个小时就可以搞定,而在其他国家可能需要半个月左右的时间。
这个“半小时”的优势就是我们的生产力优势。
我们的产业链劣势也很明显:生产效率很高,生产质量不行。生产低端产品有优势,高科技产业链不行。利润都是靠挤压劳动力价值而来,并非什么技术壁垒获取的。仅是这一点就能把我国锁死在中等收入陷阱上了,产业不升级就一定是国民生活水平的坠落。
产业升级真的势在必行,而且时间很紧迫。其好处不用再说了,比如美国靠生产飞机换我们稀土资源,以及无数个劳动力生产的质优价廉的工业品那么多年了,我们也想生产飞机航母来换经济主导权,跟越南非洲等地换港口使用权,还有油气资源。
我们是生产大国,经济发展的环境代价很高,劳动力价值都被欧美吃了不说,缺油少气的还被资源国卡脖子,中国买油气都比欧美国家要贵。我们搞产业升级,发展新能源领域不仅能改变国内能源结构,还对世界能源格局带来重大改变,一来解决我们传统石化能源卡脖子问题,二来我们也能实现高效,绿色可持续性发展。
而且随着我国国民教育的普及,更高技术和壁垒的岗位需求将会越来越多,岗位缺口越来越大,这会造成我国更多高层次人才流失。加上中国老龄少子化的到来,劳动型人口减少,消耗型人口增加,只有高附加值产业才能支撑国民结构变化带来的社会压力。
如果在深度老龄化之后我国仍未完成产业升级,仅剩的少数劳动性人口将会被低端产业链低薪锁住,消耗性人口(老人幼儿为主)的养老教育刚性支出都将无法保障,更别提什么国内消费升级了。消费减少,投资就会更加萎缩,企业就会撤离,将会有更多人失业,国内民众生活将会陷入更加恶劣的困顿之中。
所以,打通消费堵点重要而急迫。
但是现在我们国内民众一是没时间,二是有债务。再加上疫情的冲击,需求端确实一直在塌陷,这也是我国近阶段又是退税又是补贴消费券的原因。
要使居民有消费能力,需要两个方向着手。一个是给居民释放消费时间,一个是给居民发钱。这个发钱可以是政府加大债务杠杆,转移支付给民众,补贴消费。也可以是继续刺激债务规模,让居民借债消费,最后用经济增长,产业升级带动居民收入增长,最终稀释居民负债。就好像过去负债1万觉得了不得,现在收入上去了,负债1万跟玩儿使得。最终解决方向还是要落到提高居民收入上。
也就是说,通过继续提高居民负债,刺激消费,最终实现产业升级,产业升级之后反哺居民就业,进一步提高居民收入,最终还清债务。
而给居民解放消费时间就需要完善劳动法,严惩996。结合现阶段国家加大基建投资,大批订单都在国家手里,有订单就有话语权,要求相关企业完善员工工作制度,监督其落地执行。
在这方面,国家确实有取舍的困难.因为疫情之下,企业投资扩张意愿本就薄弱,很多城市选择的都是降低人才保障,从而给予企业更多雇工便利,这样做虽短期有效,但长期大害。
国家完善劳动法,加强执行力度的确会降低国内一些企业的竞争力,驱使一部分劳力密集型产业逃离中国,转移到劳工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地区,这倒是恰好合了美国的心愿。
但是,要完成产业升级,就得良币驱除劣币,主动驱赶一些低质量产业到其他地方去。国内企业内卷现象可以得到缓解,腾出更多空间给该产业链内的优质企业。只要国内有人口和消费力在,整个产业链上的企业就不可能连根拔走。加上国内配套齐全的产业链,过硬的基础建设,领先的新能源便利,如果再能营造良好稳定的营商环境,打通国内城市间贸易壁垒。那些留下来的企业不仅减少了劣币竞争,还具备了更多配套优势,利润就能升上去,研发升级的动力就会得到提升。
长远来看,完善劳动法,保障劳动人员基本权益,对于解放消费力提振经济是有极大好处的。
分享完,感谢阅读,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观众席上的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