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重庆市确诊1例境外输入猴痘病例,该病例为自国外中转重庆入境人员,在按规定进行入境人员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集中隔离期间,发现皮疹等症状,经重庆市疾控中心实验室检测及中国疾控中心复核,实验室结果猴痘病毒核酸阳性,国家组织专家诊断为猴痘确诊病例。该病例正在定点医院进行集中隔离治疗,情况稳定,其密切接触者均已落实隔离医学观察措施。目前,该病例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为阴性。
环球网
重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猴痘病例的处置工作,第一时间指挥调度、安排部署。市卫生健康委积极行动、迅速响应,深入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加强追踪排查、核酸检测、医疗救治和全面消杀等相关工作。经专家研判,该病例入境重庆即被隔离管控,无社会面活动轨迹,疫情传播风险低。
中国疾控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吴尊友@吴尊友ChinaCDC 17日在微博发文,就重庆市确诊1例输入性猴痘病例,分析社会面是否会有漏网病例,谈公众如何预防猴痘感染
。
吴尊友表示:
在重庆报告 “首例”猴痘病例之外存在漏网病例的可能性非常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由于猴痘的潜伏期多在6-13天,随着猴痘疫情的继续扩散和我国入境人数的不断增加,超出新冠7天隔离观察期的猴痘感染者流入我国社会层面的可能性将会逐渐增加。由欧美国家向全球蔓延的这波猴痘疫情,人与人之间密切接触是最主要传播方式,包括直接的体肤接触,接触被病人分泌物或病变渗出液污染的物品,等等。猴痘还可以经共用毛巾、被褥、餐具等物品传播。
吴尊友微博全文附后
据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对此,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刘正印
告诉记者,因为该患者在按规定进行入境人员新冠疫情防控的集中隔离,还没有社会活动轨迹,疫情传播风险很低,只要把患者接触的生活用品和被褥等物品及集中消毒处理,就不会有大的传播风险。
7月25日,美国医护人员准备注射猴痘疫苗。新华社图
刘正印也提示,该确诊病例的同行同乘旅客、乘务和防疫等相关人员基本没有被感染的风险。因为猴痘病毒主要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可通过接触感染动物或人体的呼吸道分泌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也可在长时间近距离接触时通过飞沫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但入境飞机上,工作人员和旅客都佩戴口罩。
此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感染科副主任刘焱斌表示,猴痘病毒是DNA病毒,相对变异能力很弱,只有密切接触才可能传播,因此无需恐慌。
据重庆市卫生健康委,该病例正在定点医院进行集中隔离治疗,情况稳定,其密切接触者均已落实隔离医学观察措施。目前,该病例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为阴性。
彩色透射电子显微捕获的猴痘病毒颗粒。英国《新科学家》 图
全球累计猴痘确诊病例超5万例
此前,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自2022年1月1日至2022年9月1日,WHO接收到102个国家/地区共计51163例实验室确诊猴痘病例,其中包括17例死亡个案。
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8月31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说,一些国家新增病例的减少证明疫情是可以遏制的。在占猴痘病例数一半以上的美洲,尽管一些国家的感染人数继续增加,但加拿大出现了持续下降的趋势。德国、荷兰等部分欧洲国家的疫情也明显放缓,这证明了公共卫生干预的有效性。
世卫组织负责猴痘工作的官员罗莎蒙德·刘易斯当天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大多数病例出现在男同性恋、双性恋或有男男性行为的人群中,与猴痘患者有过身体接触的人可能感染猴痘。目前还没有任何关于猴痘病毒通过血液传播的报告,但在精液中可以检测到猴痘病毒。
世卫组织7月23日宣布多国猴痘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是该组织当前可以发布的最高级别公共卫生警报。
2022年猴痘疫情表现的临床特征
与以往不同!
感染者可能会经历以下所有症状,或者只有少数症状,甚至没有表现症状。
症状可以包括:
发热淋巴结肿大典型或非典型皮疹新的临床特征包括直肠区域的严重炎症:
直肠炎(其特征为直肠出血、疼痛、腹泻)尿道炎症(尿道炎)尿潴留许多病例没有任何症状
并发症包括剧烈疼痛、继发感染、脓肿、失明、心肌和大脑的炎症(心肌炎和脑炎)
猴痘的传播途径更新中!
猴痘病毒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既往认为的主要传播途径为:
1
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病变渗出液、血液、其他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
2
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亦可在长时间近距离接触时通过飞沫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
3
母婴传播,即可通过胎盘传播,或在出生期间和出生后的密切接触期间发生传播。
2022年全球多国突发猴痘疫情,世界卫生组织(WHO)于7月23日宣布此轮猴痘疫情构成国际公共卫生紧急事件(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 PHEIC),上一个被世卫组织称为PHEIC的事件是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肺炎疫情。
此次世卫组织发出对猴痘全球疫情的最高警报,不仅仅是因为此轮猴痘疫情涉及全球多个国家、感染人数众多,也是因为此次猴痘疫情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特征,感染者绝大多数为年轻的男男性行为者,流行病学的数据提示猴痘可以通过性接触传播。
猴痘的感染人数增长中!
世卫组织于2022年9月7日新闻发布会公布的数据显示:
2022年1月1日- 9月4日期间,102个国家或地区报告了52996例实验室确诊猴痘病例和 18例死亡病例,流行病学数据呈现以下特征:
年轻男性居多:在27449名报告了性别数据的病例中,98.2% (26953/27449)为中位年龄为36(四分位数:30-43 )岁的男性。
男男性行为者居多:在12530名报告了性取向的病例中,95.2%(11923/12530)为男同性恋、双性恋和其他男男性行为者。
HIV感染情况:在12411名检测了HIV感染状况的病例中,44.9% (5576/12411)为HIV阳性。
性接触传播情况:在8601名报告了传播方式的病例中,91% (7824/8601)报告可能是在有性接触的聚会环境中暴露的。
猴痘相关研究开展中!
近期,新英格兰医学、柳叶刀等期刊报道了猴痘可能经过精液传播的相关论文。
症状特征:
今年猴痘爆发病例最初出现病变的部位主要是肛门和生殖器区域,这表明性交过程中的密切接触对病毒传播很重要。
感染者的精液可通过PCR扩增出猴痘病毒的核酸(DNA) :
1. 3例意大利猴痘患者和2例德国猴痘患者的精液样本均经过PCR检出了猴痘病毒的DNA。
2. 《柳叶刀·传染病》报道了对1名39岁猴痘患者的血浆、尿液和精液样品进行猴痘病毒核酸检测的情况。此人为HIV感染者、男男性行为者、性工作者。
_核酸检测情况:发病开始一周内精液中检出有高浓度的猴痘病毒核酸(Ct值为27-29);发病两周精液中猴痘病毒核酸仍有检出(Ct值为34.3);第三周开始逐步趋于阴性。同期尿液样本中未检测到猴痘病毒核酸,并且仅在发病后第8天的血浆中检测出猴痘病毒核酸。_精液中的猴痘病毒是活病毒:发病后6天的精液样品中分离出猴痘病毒,并能引发细胞病变效应。由此可见:活的猴痘病毒可在精液中长时间存在,生殖器可能是猴痘病毒的贮存器,这进一步“实锤”了猴痘病毒可以通过性行为传播的推测。
Tips:
(1)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聚合酶链式反应):是一种用于放大扩增特定的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它可看作是生物体外的特殊DNA复制,PCR的最大特点是能将微量的DNA大幅增加。
(2)Ct(Cycle threshold ,循环数阈值):该值表明从样本中检测到病毒信号需要多少个周期。Ct值低说明病毒载量高。
(3)致细胞病变效应(CPE):指病毒在宿主细胞内大量增殖,导致细胞病变甚至死亡的现象。
重点人群感染风险增大中!
2022年的猴痘可能会在男男间继续传播
世卫组织表示,有研究报道猴痘病毒的R0 可能超过1,因此才能引发此次全球大范围的男男性行为人群间的猴痘疫情。而过去已知的猴痘病毒的 R0 略低于 1,因此过去的猴痘爆发通常是孤立的、自限性的,且传播链较短。
Tips:R0(基本传染数)是指在没有措施的情况下,一个患者在感染周期内能够感染的平均人数。
面对传染病,人类采取各种措施削弱病毒的天然传播能力,使得R(实际传染数)降低。通常采取的手段有切断传播途径、接种疫苗、使用特效药等。随着 1980 年消灭天花和随后停止接种天花疫苗,人群对正痘病毒的免疫力下降,可能会导致此次疫情中猴痘病毒的R有所增加,但我们仍可以通过上述手段降低猴痘病毒的实际传染力。
也许能通过无症状感染者传播
8月12日,比利时研究人员在《Nature Medicine》杂志报道了猴痘病毒无症状感染的研究结果。研究人员对一家比利时性病门诊中2022年5月就诊对象中,原本用于检测淋病和衣原体感染检测的保留样本进行回顾性猴痘病毒筛查。发现224份样本中有4份猴痘病毒核酸检测阳性。在采样当时,其中1人有疼痛性皮疹,而其他3人没有报告出现任何症状。在采样日期21-37天后,这3人从未出现临床体征,也未报告有任何症状。猴痘血清学检测证实了此3人的猴痘病毒暴露,其中2人分离出有活性的猴痘病毒。这些研究发现表明,一些猴痘病例未被及时明确诊断。提示仅仅检测和隔离出现症状的病例,可能不足以控制猴痘的流行。
重点人群应对措施需加强!
请注意!安全套不能保证完全阻断猴痘病毒的传播!因此目前最好的方法是降低暴露风险。
对于男男性行为者来说,降低暴露风险的措施包括减少性伴侣的数量、慎重选择陌生性伴等,不要因为没有看到对方的特异性猴痘皮疹就掉以轻心,必要时留下对方的联系方式。
为了预防可能发生的猴痘感染,也作为我们日常健康生活方式的内容,建议:
1)不要同外国人发生肌肤直接接触;
2)不要同近期(三周内)从境外回国的人发生肌肤接触;
3)不要同陌生人发生肌肤接触;
4)要注意做好手卫生;
5)使用公共厕所,包括出差住宿宾馆的厕所,如果使用坐便器,尽可能使用一次性坐便纸,如果条件不允许,也可用酒精湿纸巾或蘸热水的纸巾擦拭后再使用。
猴痘是“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据央视新闻,世界卫生组织7月23日宣布,在多个国家和地区发生的猴痘疫情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据了解,“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世卫组织发布的最高级别警报。
7月1日,国家卫健委组织专家在原卫生部《猴痘流行病学调查原则(试行)》等三个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整合修订形成了《猴痘防控技术指南(2022年版)》。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指南对猴痘目前的疫情概况,疾病特点,诊断等做了介绍。指南从预防角度指出,出入境人员和涉疫地区人员需关注所在国的猴痘疫情信息。在猴痘地方性流行地区,尽量避免与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包括患病或死亡的动物)发生接触,不直接接触动物的血和肉,必须彻底煮熟后才能食用。处理染病动物或感染组织以及在屠宰过程中,应佩戴手套及其他适当的防护用品。
疫区归国人员需注意自我健康监测,出现皮疹等症状时,应主动就医,并告知接诊医生疫区旅行史,以助于诊断和治疗。若在国外有过接触史和暴露史,尚未出现症状,可主动联系当地疾控中心进行咨询和报备。
指南指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日常接诊发热伴出疹病人时,应注意询问病例流行病学史,同时进行病原学筛查,排除水痘、风疹、麻疹或其他明确病因引起。
现有入境人员隔离期间,在排查新冠病毒感染的同时,各地应主动对入境人员进行猴痘病毒排查,特别是入境前21天内有猴痘疫情报告国旅居史的人员,密切监测出疹情况,发现可疑人员或疑似病例,应按相关规定及时报告辖区疾控机构并转送定点收治医疗机构。
是否有漏网病例?如何预防?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截至8月7日,全球89个国家和地区共报告猴痘病例27814例,死亡11例;截至9月5日,全球102个国家和地区报告猴痘病例52996例,死亡18例。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病例数增加91%,死亡数增加64%。总病死率为0.03%。中国所在的西太平洋区域,同期病例数从85例增加到159例,增幅为87%,无死亡;其中,澳大利亚以124例(78%)为该区报告病例最多的国家,其次是新加坡16例(10%),再次是新西兰5例(5%)。好消息是占全球猴痘疫情98%以上的欧美两个地区的疫情以周为单位统计,都已经出现明显下降。
是否有漏网病例新冠疫情防控的“外防输入”措施,为防止猴痘疫情输入,发挥了重要的保护屏障作用。这次重庆报告中国大陆“首例”猴痘病例的发现,就是在新冠防控入境“7+3”隔离措施中发现的。
猴痘的潜伏期为5-21天,多为6-13天。新冠防控的入境“7+3”隔离措施,可以拦截住大部分境外输入的猴痘病例,但对于潜伏期超过7天的病例,就有可能流入社会。重庆报告了中国大陆“首例”猴痘病例,是否还有漏网的病例?
从既往传染病由欧美国家向西太平洋区域国家或地区的传播特征来看,一般都是先传播到澳大利亚,再到新加坡、日本、泰国等,再到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我国台湾省,再到中国大陆。艾滋病当年传播流行的过程是这样的,目前报告的猴痘疫情扩散也是类似的。考虑到西太平洋区域目前仅有澳大利亚、新加坡、新西兰3个国家达到5例以上,在重庆报告 “首例”猴痘病例之外存在漏网病例的可能性非常小,基本可以忽略不计。
虽然目前可能没有漏网的,但不代表将来没有漏网的。由于猴痘的潜伏期多在6-13天,随着猴痘疫情的继续扩散和我国入境人数的不断增加,超出新冠7天隔离观察期的猴痘感染者流入我国社会层面的可能性将会逐渐增加。因此,加强社会层面的猴痘疫情监测和预防工作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何识别猴痘症状从病人的临床表现来看,感染猴痘的初期症状包括发烧、头痛、肌肉酸痛、背痛、淋巴结肿大等,之后可发展为面部和身体大范围皮疹。这次猴痘疫情暴发主要发生在非传统的流行地区,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的偏多,而且病情相对较轻,几乎所有病例都出现皮疹或皮肤损害,且皮疹病变主要局限在生殖器、会阴、肛周或口周区域,通常不会进一步扩散。约一半以上的病例出现发热、疼痛及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多数感染者会在几周内康复。严重病例常见于年幼儿童、老年人、免疫功能低下人群,如果不能获得及时的医疗服务,可出现死亡。
从传播途径看猴痘预防猴痘病毒与天花病毒具有相似性,具有交叉免疫保护作用。也就是说,曾经接种过天花疫苗的人,对预防猴痘具有保护作用。1980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全球消灭天花,即此前出生的人接种过预防天花疫苗,对猴痘有一定的免疫力。而此后出生的人,不再接种天花疫苗,普遍对猴痘易感。从人群年龄结构来看,我国42周岁以上的人,即占总人口约一半以上的人群都对猴痘具有免疫力。因此,没有必要人群普遍接种疫苗来预防猴痘。从欧美国家近期控制猴痘疫情的疫苗接种策略来看,加强重点人群疫情检测,疫苗接种集中在高风险人群,就能达到控制疫情的效果。
猴痘的传播方式比较复杂,包括接触感染动物病变渗出物、血液等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而由欧美国家向全球蔓延的这波猴痘疫情,人与人之间密切接触是最主要传播方式,包括直接的体肤接触,接触被病人分泌物或病变渗出液污染的物品,等等。猴痘还可以经共用毛巾、被褥、餐具等物品传播。虽然欧美国家男男性接触者占猴痘病例的绝大多数,这并不能说明他们都是由性接触传播而感染的,身体肌肤直接接触造成猴痘传播的可能性更大。
猴痘科普知识六问六答
一、什么是猴痘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人兽共患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通常为自限性疾病,但部分患者可出现并发症,包括皮损部位继发细菌感染、脑炎等。本轮疫情症状轻,皮疹数量少且不典型。
二、猴痘的传播途径
猴痘主要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其他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而感染。
人与人之间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亦可在长时间近距离接触时通过飞沫传播,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也有可能感染。病毒还可通过胎盘从孕妇传播给胎儿。2022年5月以来,发生在非流行国家的猴痘疫情以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为主(约占96%),以性接触为主要传播方式。
三、猴痘流行情况
自1970年在刚果(金)确诊首例人猴痘病例以来,猴痘疫情主要发生在中非和西非国家。非洲以外国家猴痘疫情较少,均由非洲国家(动物或人)输入所致,本地传播有限。
2022年5月以来,猴痘首次在欧洲、美洲等既往非流行国家发生持续传播,截至9月14日,全球103个国家/地区共报告猴痘确诊病例59147例。截至目前,我国台湾省报告3例病例、香港特别行政区报告1例病例,内地报告1例病例,均为境外输入病例。
四、猴痘有治疗方法吗
猴痘为自限性疾病,大部分预后良好。目前国内尚无特异性抗猴痘病毒药物。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和并发症治疗。大多数情况下,猴痘症状在2-4周内自行消失,但对免疫缺陷者等特殊人群,可能会导致临床并发症,甚至死亡。
五、有没有猴痘疫苗
目前我国没有专门的猴痘疫苗,但接种天花疫苗对预防猴痘可起到85%的免疫保护效果。目前,因猴痘对普通人群感染风险低,所以世界卫生组织目前不建议大规模接种猴痘疫苗。
六、个人如何预防猴痘
(一)正在疫情国家旅行或居住的人员
需关注所在国猴痘疫情信息。尽量避免与当地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包括患病或死亡的动物)发生接触,不直接接触动物的体液、分泌物、血液等,肉类必须彻底煮熟后才能食用。处理染病动物或感染组织以及在屠宰过程中,应配戴手套及其他适当的防护用品。同时加强个人手卫生。
如果必须接触猴痘病人,应避免身体密切接触,避免与可疑感染者发生性行为,避免共用生活用品(如床上用品、衣物等),照看或探视病人时要做好个人防护(如佩戴一次性乳胶手套、医用防护口罩、一次性隔离衣等)。注意做好手部卫生,及时用肥皂、洗手液等在流动水下洗手。
(二)近期已回国和即将回国人员
疫区归国人员入境21天内应主动开展自我健康监测,若在国外有可疑动物、人员或猴痘病例接触史,应主动联系当地疾控机构进行咨询和报备。若出现发热、皮疹等症状,应主动就医,并告知接诊医生境外旅居史和接触史,以协助诊断和治疗。即将回国人员除注意上述事项外,入境健康申报时需配合海关主动报备。
(三)近期计划出国人员
需密切关注目的地国家猴痘疫情,了解掌握猴痘预防相关知识,如避免接触啮齿类动物和猴痘病人,避免与病人共用物品,避免与可疑感染者发生性行为,做好个人手卫生,一旦出现不明原因皮疹等猴痘相关症状须及时就医。
以下是吴尊友发布的微博全文↓
成都出现猴痘病例并隔离?疾控部门辟谣
成都“健康金牛官微”公众号发布消息:9月17日,网上出现“百寿路出现猴痘病例并隔离”相关消息,引发网友关注和担忧。经核实,金牛区未接到发现猴痘病例相关情况报告,该消息为谣言。
请广大网民注意甄别信息来源和真伪,相关消息以官方权威渠道发布为准,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
来源:新浪微博@吴尊友ChinaCDC 、“健康金牛官微”公众号、央视新闻客户端北京晚报,上海疾控、广东卫生在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