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大学生天门山翼装飞行失联”历经6天后,还是传来噩耗。不过,媒体在报道的过程中,还是相对比较克制的。早些时候称:“天门山翼装飞行失联女大学生已找到”(并未强调死活)。但是,谁都清楚,在险峻的山区失联将近一周,基本上是“凶多吉少”。当然,随后媒体通过权威的渠道,证实“失联女生已身亡”。
就事论事,在“翼装飞行女生”失联初期,就因“翼装飞行”这种极限运动的高风险性,受到不少人的诟病,并且出现不太讲道义的“作死论”。当然,起初人们还并不确切,“翼装飞行女生”一定会身亡。因为,偏离飞行路线致使失踪,并不一定会导致丧命。
只可惜,失联时间太久,死亡的气息还是无法回避。毕竟,就算“翼装飞行女生”不是因为操作失控坠亡,也会因为受伤和生理能量补给不及时导致身亡。虽然,目前还不能确定,“翼装飞行女生”的直接死因是什么。但是,就“翼装飞行极限运动”来讲,却陷入原罪的争议当中。
从某种层面上而言,舆论的呈现还不是“铁板一块”。虽然“作死论”声势浩大,但是,“热爱论”也体现出较为积极的一面。总之,从“失联”到“失事”,这两股势力一直相持不下。但是,双方在很大程度上,都不是站在同一基准下进行讨论。所以,才会鸡同鸭讲,无法说服对方,却又情绪无法平静。
要知道,在争论的氛围中,往往争论方更愿意强调有利于自己立场的事实,所以,导致极端的可能性会更大。但是,就一起意外事件来讲,往往并不是“辩论题”。于此,以辩论是非的方式介入,自然会无法解构其中的纷杂。毕竟,就因为高风险的存在,就否定翼装飞行这项极限运动的合理性,显然属于偏见之论。
所以,就“作死论”和“热爱论”的分歧,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在“生命安危意识”中存在分歧。而是,各自所指向的重点并不一样。“作死论”认为“高风险”本身就是原罪。“热爱论”认为挑战自我才是绽放生命的本质。说实话,如果以积极的逻辑去看待,貌似各有各的道理。但是,双方的争论过程中,却忽视掉“人的不同和追求的不同”。
在这起意外事件中,如果非要找出客观存在的问题,“翼装飞行女生”未携带手机,GPS等设备的行为,可能才是最主要的问题。说实话,任何事情都有风险,不过,更强调的是不可控的风险。而对于携带通讯设备来讲,其实就是在为降低风险做准备。
坦白讲,这里面有比较“微妙的逻辑”。对于“翼装飞行女生”而言,她有过专业的训练,也有过数百次的飞行经验。这导致,她对于“高风险”是相对忽视的。说实话,如果她这次携带通讯设备。无论是在搜救工作难度上,还是在她生还的可能性上,都可能会变得较为积极。
可惜的是,正因为她未携带通讯设备,才导致失联时间被延长。当然,有人会说,如果是她操作不当直接坠亡,可能带不带通讯设备都一样。这种说法有存在的可能性。但是,只要她带上通讯设备,搜救效率就会提高,搜救消耗就会降低。总之,综合的考量上,带和不带通讯设备确实有很大的区别。无论是对失事者还是对搜救工作。
当然,“作死论”之所以会横行,其实基于一种道德性的追问。因为,作为常人来讲,总觉得年轻人在热爱生活的基础上,不能忘记生命的重要性。从根本上讲,也是出于一种“好心”。但是,在具体的释放过程中,话茬显得不够温和,并且在面对失联的不确定性时,会让人觉得有失人道主义。
所以,在谈到“作死论”的时候,总让人觉得有些残酷。毕竟,“翼装飞行女生”已经身亡,再去以“鞭尸的逻辑”进行追问,确实有些不太合适。毕竟,在基本的道德体系中,“死者为大”还是要保留的。因为,这算是人类超越其它动物的一种本能属性,不该丢,也不能丢。
于此,这也给我们一种启示,在强调“好心”的时候,也要尽可能的注意方式方法。要不然,很容易让接受者和旁观者觉得意图不轨。并且,对于事件的评析,也要尽可能的客观,做到就事论事。否则,非但争辩不出真理,反而容易把自己埋进去。
当然,“热爱论”的出现,更多是在尽最大的可能性去理解逝者和她的家属。因为,如果不这样去解构“翼装飞行女生”的行为,不仅她的身亡会变得凄凉无比,就连她的家人也会因此无法重新面对生活。所以,对于“热爱论”的呈现,无论是对现实悲剧的慰藉,还是对生命丰富性的解构,都是有意义的。
但是,回到具体的悲剧中,这种“热爱论”也只是起到慰藉作用,对于回避风险本身,就显得有些疲软。所以,“热爱归热爱”,作为“翼装飞行女生”不携带通讯设备的行为,还是要正视其中的“傲慢”。要不然,热爱就可能成为一种不归路。
所以,到此为止,“作死论”和“热爱论”的分歧关键点,似乎已经较为明确。它们的共同点都在强调极端的因素,却并没有综合的考虑具体的影响。所以,出现你死我活,互相放狠话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当然,类似的现象不只在这件事情上,在很多涉及是非因果的事件中,都有一定的体现。
争论当然也不是坏事,但是,理性的基础还是要有。尤其,在面对涉及人命的事件,更应该注意人性的考量,要不然很容易吃相难看,走向“吃人血馒头”的困境之中。并且,对于“高风险”的极限运动,也应该更为理性地去看待。因为,这关乎对生命本身的理解。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世间就不存在绝对的低风险行为。我们不能因为有交通事故,就放弃交通工具的使用。而我们真正应该做的是,严格地按要求去降低风险,去守住公共的底线和生命的边界。只有如此,高风险才能远离我们,我们才能更为高效的去热爱生命。
至于极端的争论,情绪上来可以争论几句。但是,要是突然想明白不该如此鲁莽,就要停下来多思考一下。甚至,对于一件事情的看法,如果自己不能短时期内有所定论,就最好不要涉入极端的言论。要不然,很容易让自己迷失在情绪之中,无法自拔。
原创文章,谢绝转载,首发微信公众号:qingnianxuej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