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8-25 现已经收录1155条最新资讯!
潮科技
推荐资讯
最新资讯
潮科技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潮科技 > 正文

不拘于时是什么句式(不拘于时是什么句式类型)

作者:aqi 来源: 日期:2025-8-25 人气:4 评论:0

不拘于时什么句式

是被动句,“于”子表被动,词语意思是 解释:不受耻于从师的时俗限制。

语出:唐·韩愈《师说》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被”。

不拘于时可以说是状语后置句吗?

状语后置也就是介宾短语后置,此句可翻译为“不于据时”。。再给你一些例句,多读一些就有语感了: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

2 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指南录后序》

3 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 《孔子世家》

4 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 《孔子世家》

5 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孔子世家》

6 管仲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 《管仲列传》

7 太子欲图国事于先生也。 《刺客列传》

8 舍人弟上变,告信欲反状于吕后。 《淮阴侯列传》

9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10 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六国论》

不拘于时学于余是什么句式

不拘于时是被动句,不被时代的风气所拘束。学于余是介词短语后置句,原句应该是于余学,向我学习。

“不拘于时 ”这句话是什么句式

是被动句,“于”子表被动,词语意思是 解释:不受耻于从师的时俗限制。

语出:唐·韩愈《师说》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被”。

“不拘于时,学于余”是什么文言句式?

不拘于时是被动句,学于余是状语后置句

不被耻学于师的习俗所约束,向我学习 这个事《师说》吧 联系上下句是这个意思原句是 李氏子蟠,年比,如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原句翻译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诗》、《书》等六经经文及解释经文的著作都普遍地研习过,又不被耻学于师的习俗所约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实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道理,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被动句,“于”子表被动,词语意思是 解释:不受耻于从师的时俗限制。

语出:唐·韩愈《师说》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于”所在的介宾结构位于动词之后,作补语。可译为“被”。

六艺经传皆通,不拘于时,学于余翻译句式是什么?

不拘于时是被动句,学于余是宾语前置句。

释义: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

1、出处

出自唐代韩愈的《师说》。

2、原文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3、释义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扩展资料:

《师说》大约是作者于贞元十七年至十八年(公元801—公元802年),在京任国子监四门博士时所作。作者到国子监上任后,发现科场黑暗,朝政腐败,吏制弊端重重,当时的上层社会,看不起教书之人。

在士大夫阶层中存在着既不愿求师,又“羞于为师”的观念。作者借用回答李蟠的提问撰写这篇文章,以澄清人们在“求师”和“为师”上的模糊认识。文章阐说从师求学的道理,讽刺耻于相师的世态,教育了青年,起到转变风气的作用。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层层对比,反复论证,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

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全文幅虽不长,但涵义深广,论点鲜明,结构严谨,说理透彻,富有较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标签:
    评论信息
    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