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我们迎来了二十四节气的立夏。春去夏至,整个2022年春季,除了体制内到杭州选拔赛小规模开跑外,全国范围内没有任何大众可参与的大型马拉松举办。
5月6日,2022杭州亚运会、2022年成都大运会相继延期,这样的世界极、洲际综合性运动会延期,无疑也传递出一些信号,大型路跑赛事归来的那天,更加遥遥无期。
说回马拉松,在中国路跑行业最高光,赛事场次最多,资本涌入最密集,行业最热闹的2016-2019年间,催生了大批职业跑者、行业机构,也让专业运动员们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商业价值。
而在近年来疫情的侵扰下,少量的头部运动员尚无比赛可跑,那些你不熟悉的面孔,他们无疑度过着最难熬的日子。
马拉松“热”催生“新职业”
中国大众马拉松赛事的兴起,源起于2014年国务院46号文件《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这个2014年国发46号文,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并放开了对于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的审批。
城市马拉松在全国各地相继崛起,越来越多的城市有了自己的马拉松赛事,甚至不少区县、旅游景区都有自己了路跑赛事活动。根据数据统计,到2019年,中国境内全年共举办规模赛事1828场,相较过去几年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现在回过头看,那无疑的中国马拉松蓬勃发展的首个顶峰。
有马拉松举办,想要更多曝光就会有精英运动员需求;同理,赛事也为运动员提供了争取奖金,获得商业价值的平台。于是,做外籍运动员赛事经纪的角色开始向好发展,外籍选手(大多是黑人选手)到中国各地参赛收割领奖台,他们用成绩和竞争回馈赛事,获得冠军理应获得的报酬。
除了头部的大型马拉松赛事,一些小规模的半马、景区跑领奖台也开始出现中国精英跑者的面孔。在大型赛事的率先带头下,慢慢的不少赛事开始设置“中国籍奖金”,也就是大家口中的国内冠军。从最开始的几千块奖金到上万。
直至近年来,上海马拉松、无锡马拉松、北京马拉松等大型赛事,为中国籍冠军设置了丰厚的回报,一度达到了10万人民币。
奖金高、赛道好、影响力强、媒体曝光多的比赛,无疑会吸引更多的高水平运动员。如果实力强、状态好,夺得冠军的10万奖金税后也有8万;拼进前三、前八,虽比不上冠军但也有所回报。
除了头部大赛外,不少次级别规模的比赛,往往也会设置不低的中国籍奖金。这些比赛以半程居多,竞争水平相较大赛也不高。精英选手抱着以赛代练的心态当作一堂强度课,还能获得一定报酬。一些连续作战能力强的跑者,周末两天背靠背也是常见的情况。
最初的几年,专业队注册运动员很少参加商业马拉松。各个省对注册运动员参赛的限制各异,一些省队相对自由,而更多的省队在早期是不允许运动员频繁参加商业赛事的。
最初参赛商业马拉松赛赚取奖金的群体,一部分是专业队退役的运动员,一部分是有竞技体育经历但非注册的选手,一些是纯草根崛起的大众业余高手。
虽然从2018年后慢慢有专业队运动员参加赛事比赛,但总体来说频次不高,加上一年上千场的大小比赛,留给了职业跑者充足的生存空间。在早期,全马220左右,半马70分左右就能进入前三甚至夺得冠军是常态。
这群职业跑者虽然无法得到体制的保障,康复、医疗、饮食、训练条件都不能和专业队比,但他们安排比赛自由、行程和时间自由、各项事务都没有“主管上级”。
只要努力训练,加之马拉松大环境好,他们能够获得比较优渥的回报,这些回报能帮助他们补足训练环境和康复保障的短板。
像以往活跃在赛场的退役运动员李子成、管油胜是职业跑者的典范,而如贾俄仁加、岑万江、王涛、孙晓阳这些已经打破220达到国内顶尖的选手,都是没有任何注册经历的大众选手。
他们并非“专业”出身,但是他们以马拉松为生,“马拉松赏金猎人”开始成为一种高薪职业,并且吸引了很多“欲求暴富”的年轻人跃跃欲试。
职业跑者迎来“高收入”
上述提到,在马拉松行业健康良好发展的形态下,奖金收入是职业跑者的一大部分收入来源。随着行业的愈加火热,不同领域的资本嗅到商机不断涌入,他们收入也开始变得更高、更多元化。
赞助合同的也成为了职业跑者全年的重要收入之一,鞋服类运动品牌则是“大头”,一些运动补剂、饮料、眼镜、手表、耳机等等品类,也愿意为运动员提供不同额度和合作模式的赞助。
运动品牌与运动员的合作,一般又分为代言赞助(全年)和单场合作模式。一些成绩好、形象佳、影响力大的运动员能得到品牌全年的赞助合同,并且这一金额在逐年增长。
据「98跑」的了解,近年来头部运动员全年现金赞助费已远超以往数倍,同时由于近两年行业内卷,且没有新的高水平出现,圈内已经涌现出为数不少的大额合同。
签约代言的模式是中国马拉松商业化的另一大里程碑。当然,这也对运动员的要求较为严格,包括需要穿着品牌的装备进行比赛,每年的参赛场次要求,以及日常训练、出行不能穿戴竞品。
除了比赛外,运动员肖像在品牌各个渠道的授权配合传播推广,以及配合出席品牌商业活动,社交平台的分享转发等等。
单场合作则相对自由,简单粗暴的理解可以是赛道上“移动广告牌”。愿意投入的品牌也不局限于运动品牌,车企、保险、房地产、银行等等企业,在自己赞助商的马拉松赛事,都愿意找一些有实力的运动员进行单场合作,参赛服上的每一个贴标,对于职业跑者来说都是那场比赛收入的保障。
在城市马拉松发展的最早期,如“康比特”这样的运动补剂品牌笼络了赛场头部的一大批精英跑者。放眼国内运动品牌,特步、中乔、361°是较早做运动员签约的品牌,李宁、安踏、匹克、鸿星尔克近年来也开始入局,而如HOKA、NewBalance、PUMA等海外品牌也开始布局中国市场,开始为中国的精英跑者提供赞助合同。
除了品牌赞助外,俱乐部的出现也开始成为运动员全年收入的重要部分。俱乐部为运动员提供训练保障、传播推广、商业开发等内容,而对于运动员来说,除了训练环境外,最直接的获得就是现金赞助。
如易居马拉松俱乐部、正保跑步俱乐部等近年来入局,不论是否真正形成了职业俱乐部合练的模式,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为一大批职业跑者、体制内专业运动员提供了最直接而实际的现金收入。
如上盘点的各种赞助、签约、共创模式的出现,属实是“纯赛事奖金”的时代之后开始的新方式。
有“利”字开道,中国马拉松在另一条赛道上,展示出了它的别样速度。而速度之强劲,让那些准备踏实一辈子吃这碗饭的“正规军”心生涟漪。
体制的重要性被凸显
除了职业跑者外,现在专业队注册的现役运动员已然是马拉松赛场主力军。马拉松刚开始火的前几年,局势近乎疯狂,而成绩不前、封闭不通,却让“体制”屡遭骂名。
在重点发展中长跑队伍的省份,都会设中跑、障碍、长跑马拉松等队伍建制。5000米、10000米、马拉松三个项目在大部分省基本都是重合的,他们在当地体育局的领导下,以全运会、锦标赛、大奖赛等比赛,以及各种国际、洲际大赛选拔赛为备战目标。
每年体校、社会向体工队输送人才,运动员入队集训在达到一定成绩后可以转正。转正之后,便可以拿到固定工资。根据每年大赛的运动成绩,有绩效奖金等等奖励。全运会冠军、世锦赛、亚运会前三等,这样的成绩奖金金额不菲,各级政府也会单独再给奖励。
而每个月的固定工资,每个省各异,但通常都不会上万。基本与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水平持平,当然,我们可以把运动员理解为体育局的事业人员,他们的工作就是训练和比赛。
随着近年来的市场发展,一些专业运动员在进行上报后可以外出参加商业马拉松“赚点外快”,奖金收入除了与教练分之外,基本可以自行支配。
商业代言方面,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体制内运动员获得了商业品牌的赞助合同。不管模式如何,吃“国家饭”的运动员已经可以得到一份除了体制内工资之外的收入。
在比赛蓬勃发展的时期,一些声音认为体制内的模式限制了运动员的参赛和商业开发,被无情嘲讽。反观当下,在无赛可跑的情况下。被一再吐槽的专业队体制,却为运动员安心训练提供了保障和环境。
面临着专业赛事大缩水,商业马拉松纷纷延期取消,运动员无赛可跑,但他们仍然能获得固定收入。对于没转正的小队员来说,可以衣食无忧,也不用为无处训练而发愁。体制的保障让注册运动员们没有后顾之忧,哪怕没有赞助合同,工资更是一笔坚实的保障。
体制的两面性,在这个特殊阶段得以凸显,也让前文提及到心生涟漪的“正规军”得以冷静思考,踏实训练;更让多数身处体制外的毫无保障的运动员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规划。
需要的不只是比赛
2020-2021年间,赛事数量锐减,在可预计的2022年,看起来比前两年更加艰难,甚至会有近乎封“0”的可能。
没有比赛,对于职业跑者来说失去了赛事奖金收入,也折损了训练的动力和热情。那些得到赞助的头部运动员尚可以依靠赞助生存,而那些成绩处于中游,没有固定赞助商的运动员,没有比赛可跑的情况下,其实就是“失业状态”。
以往每年上千场比赛,职业跑者们的“蛋糕”很大,不同水平的运动员可以得到与之匹配的收入。而比赛场次缩减后,纯以挣奖金为目标,难度只会越来越大。显然,对于“行业从业者”来说刚度过的是比以往更难的春天。
当然,有赞助合同的运动员也并非高枕无忧。商业赞助必定希望得到商业回报,在没有比赛举办、整个行业态势下行、消费需求无限减弱的情况下,品牌的曝光和营销价值也会折损。
漫长的沉寂期让新生代悄然崛起,运动员在签约周期结束后,如果行业不乐观,是否需要续约,是否还有价值续约,必然成为聪明的品牌需要考虑的问题。
另外,反复的延期取消,最先倒下的必然是赛事公司。且不说大环境何时会恢复正常,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恐怕也已经不会有几家赛事公司能撑到正常之时。
“橱柜里的碗倒了,靠在柜门上,看上去是完好的,其实他已经碎了。”我们可以把上文提到的、分析的全部状况与变化,视作柜子里的碗,疫情打压之下的“完整”只是眼前平静,柜门打开后碗筷落地,那时看到的才会是真实的存在。
对“少数优质资源”的争夺,使得行业前所未有的内卷,产品同质化严重,并无突破性创新科技。眼下,必然是暗流涌动下新一轮洗牌的开始。
不管是体制内外的运动员,还是大大小小的运动品牌公司、更或者难以数计的赛事公司,在多变的不确定环境下,谁抓住机遇及时求稳求新求变,都有可能成为中国马拉松3.0时代的中坚力量。
我们是在等一场比赛,却不只是一场比赛。从2019年冬至今,枪响已经近三年。这一枪,真的挺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