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是高考了,时至今日高考已经离我很远了,但当初那段兵荒马乱的日子依旧历历在目。
那时候坚信一句话“高考决定人生”,现在回想起却在心里保留了问号。
刚好最近看了一部叫《高十》的纪录片,想和大家来聊聊我的一点感受。
高考是每个中国学生都必须迈过的一道坎,而纪录片的主人公唐尚珺,为这道坎花了整整10年。
出生农村的他,家里有3个姐姐和1个哥哥,并不富裕的家境里,父母种甘蔗手把手养大了一群孩子。
这让唐尚珺从小就懂了一件事,高考才是唯一的出路。
他希望通过努力,能考上心仪的中国科技大学,扭转自己的命运。
2009年,他第一次参加高考,结果连三本线都没有考上。家人送他去南宁读技工学校,希望儿子能学会一门手艺,好养活自己。
不甘心的他,偷偷瞒着家里人,拿着父母给的学费选择再复读多一年。
然而他却不知道,自己踏上的却是10年寒窗苦读的复读之路。
2014年,两鬓斑白的父母正等着刚出来工作一年的唐尚珺回家过年。
“儿子工作还适应吗?”、“工资够用吗”、“交到女朋友了吗”...
他们满心期待着儿子会从城里带回许多好消息。
殊不知道,此时远在钦州的唐尚珺,正在学校一脸愁容。
这是他瞒着父母读高中的第5年,也是他假装毕业出来工作的第一年。
他小心翼翼地置办年货,为了不露出马脚,甚至连印着地址的年货袋子,都特意换掉。
出来读书几年,他都很少回家,怕没有像样的成绩,也怕家里人问了自己不知从何说起。
家中还是老样子,母亲河边赶着鸭,父亲一大早就去田里砍甘蔗。
只是父母亲的腰越来越弯,头发已经花白。
唐尚珺拿出自己攒下的500块给了母亲,骗她说这是自己工作的辛苦钱。看着儿子那么孝顺懂事,她接过钱后笑开了眼。
现在,他身上只剩200块了。
为了给家人编织一个美梦,他不得不藏起自己的艰辛,努力维持他的体面。
看着他光鲜的一面,所有人都以为他在外面混得很好。
表哥问他为什么不接电话,不能飞黄腾达就忘了老乡,其实只是他怕表哥发现自己在钦州读书;
他拿着学校给的补助,包了红包给村里的小孩;
他生涩地学着叔伯们抽烟、喝酒,尽力装着自己已经融入其中,是个成熟的社会人。
在市集他遇到了自己的小学同学,黄小珺。
女生读书时成绩不太好,毕业后去了广州打工几年,就回来相亲结婚生孩子了。
不止黄小珺,村里同年纪的人都成家立室,很多像她那样没考上大学的人,早就放弃挣扎。
大学梦哪里有讨生活重要,读书的事还是交付下一代吧。
母亲从他回家后就一直念叨着要他找女朋友,看着别家都儿女成双了,老人只愁儿子讨不到老婆,将来没人照顾。
夜深人静母子倾述心事,母亲说到泪眼婆娑。上一辈的老人,心里最大的牵挂始终是子女的婚姻。
看到母亲一把年纪还在为自己担心,唐尚珺终于难以抑制自己的情绪。
家里的父亲也六十好几,已经干不动农活了。
20年来他种甘蔗供着4个女儿读书,眼看最小的唐尚珺也出来工作了,想着终于可以退耕还林,卖掉家里的老水牛,好好养老。
心存愧疚的唐尚珺,只能趁回家几天帮父亲把家里最重的农活都干完了。
无人的夜晚他拿起吉他,哼唱着那首筷子兄弟的《老男孩》。
“梦想总是遥不可及,是不是应该放弃,花开花落又是一季…” 每句歌词都仿佛唱给自己听。
临走前一晚,喝醉的唐尚珺对着镜头喃喃道,
“我现在都在怀疑,知识改变命运是不是真的。”
“很多人讨厌呆在农村这个圈,但很多人挣扎了一辈子都出不了这个圈...”
他苦笑着,嘲笑自己,嘲笑现实,充满了挣扎后的无可奈何。
有人说,喝醉的人其实是最清醒的。可能这一刻,他才放下了执着,真正地面对了自己的内心。
酒醒后,天还没亮,他又风尘仆仆地踏上了回程的路。
对很多人来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耗了半条命才抵达的终点,复读是个何其艰难才做出的决定。
但对唐尚珺来说,他似乎已经麻木了。
第一次,他高考成绩没到三本线,选择复读;
第二次,高出三本线几十分;
第三次,刚过二本线;
第四次,本来可以去好二本但是志愿没填好;
第五次,被西南政法大学录取,但他放弃了;
第六次,考上了吉林大学,不接受调剂的专业,又放弃了....
2016年,他第七次高考,被中国政法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录取了。
虽然不是他理想的大学,但已经他10年来最接近梦想的一次。
这次老师同学都劝他不要再钻牛角,唐尚珺也终于动摇了。
26岁,是时候给自己,也给父母一个交代了。
他拿着录取通知书回家,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母亲,母亲并没有责怪他,反而笑得合不拢嘴。
即便不识字,母亲还是拿着录取书看得爱不释手。
只是最后她眼角泛起哀愁,轻描淡写地说:生有日,死有时,你好好读书,不要担心你爸。
前段时间父亲身体不舒服去看病,才得知自己患了肺癌晚期。
癌细胞已经扩散到皮肤,嘴角也开始溃烂。
病床前围着兄弟姐妹们,他们看到唐尚珺的通知书已经笑不出来了。
看着眼前干瘦憔悴的父亲,他才突然醒悟。
考上什么大学都不重要了,亲情才是最重要的。
那张蓝色的录取通知书,此时躺在医院煞白的病床上,显得分外碍眼。
入学前,他带了父母去北京旅游,这也是他从小就有的愿望。
父母一辈子在农村劳作,还没到外面的世界去看过,到底有多广阔。
他们去了北京天安门看升旗仪式,去爬万里长城,去尝北京烤鸭。
纪录片的最后,他们一起去了中国政法大学。
站在大学门外,父母眼里满是欣慰,唐尚珺也充满憧憬,美好的将来在等待自己开启。
纪录片到这里就结束了,但故事却并没有。
唐尚珺入学没多久,上天再一次把他打回复读的泥潭。
因为父亲病情严重,他不得已办理退学。因为钦州一所高中招生,以他的条件去该校复读,会奖励2万块钱。
为了给父亲治病,他决定再度复读。
可惜父亲在一年后逝世,而唐尚珺至今还在复读。
那一次的北京行,也成为了一家三口最后一次的旅行。
高考,一代又一代地轮回。
在贫富不均的社会,高考对每一个孩子都意义重大,从某个角度讲就是公平的。
只是出生在贫苦家庭,要付出更多时间,要舍弃更多自由,才有了和其他孩子竞争的机会。
对于金字塔底层的唐尚珺来说,他就是高考体制下很多个体命运的缩影。没有所谓的天赋光环,复读就是“奇迹”的代名词。
读书时,我们听得最多的就是,
“现在辛苦,大学就解放”、“高考是唯一出路”、“高考决定你的人生”...
这种乌托邦式的话语,洗脑般灌输入我们的脑海里,更别说一直在农村家庭长大的唐尚珺。
一纸分数决定命运的思想在贫苦地区是很根深蒂固的,除了高考别无选择的他,把高考当成救命稻草,希望能带他离开农村。
人有梦想固然好事,但如果换来缺席父母身边多年,家也不敢回,最后父亲患病不久人世,这样的结果真的值吗?
能改变命运应该是知识,而不是高考。
换句话说,你只有不断地学习获得知识才是出路,而不是一遍遍地重复着同样的试题。
看到最后我不禁发出疑问,到底他是在追求理想,还是偏执成病。
一个人如果执念太深,一味的孤注一掷终究还会害了自己。
高考确实是一场战斗,但它只是人生漫长战斗的开始,经历之后你会发现后面还有更多恶战等待着我们。
但作为旁观者的我们来说,实在无权去批判赞美。
世间蝼蚁在各个阶层、环境中挣扎,唐尚珺作为一个底层青年,花了10年时间去去追逐一个大学梦,其中的取舍和牺牲只有他自己明白。
毕竟人生轨迹是他自己来决定的,是好是坏别人无法来改变。
与其说高考决定一生,不如说它是决定你人生的一个重要节点。
将来的人生还有很远,不像考试,可以复习可以刷题,再也不是单纯努力就能见到结果。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可能才会知道人生考卷的答案。
部分图片丨纪录片《高十》
责任编辑丨快乐小神仙
编辑丨Renee
关注我,分享全球独特的生活方式与人物故事